渔父
屈原既⑴放,游于江潭,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⑵。渔父见而问之曰:子非三闾大夫⑶与?何故至于斯?屈原曰: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⑷。
渔父曰: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世人皆浊,何不淈⑸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⑹?何故深思高举,自令放为⑺?
屈原曰:吾闻之,新沐⑻者必弹冠,新浴⑼者必振衣;安能以身之察察⑽,受物之汶汶⑾者乎?宁赴湘流,葬于江鱼之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?
渔父莞尔⒀而笑,鼓枻⒁而去。
乃歌曰:沧浪之水清兮⒂,可以濯⒃吾缨⒄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遂去⒅,不复与言⒆。
阅读练习
4.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。
① 形容枯槁 ② 何故而至于斯
③ 是以见放 ④ 安能以身之察察
⑤ 鼓枻而去 ⑥ 可以濯吾缨
5.请用文中的主要语句回答下列问题。
①渔父劝屈原应该怎样处世?
②屈原怎样答复渔父的劝说?
6.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。
7.你从划线句子中一个宁赴,一个安能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?
8.屈原在《渔父》之中阐述了两种不同对待现实的态度,其一是渔父的水清濯缨,水浊濯足的随遇而安,其二是屈原的世浊我清,众醉我醒的矢志坚守。你更赞同谁的人生观?为什么?
参考答案
4.①形体和容貌; ② 这样,这地步; ③ 因此; ④ 怎么; ⑤ 敲击;⑥洗。
5.①举世皆浊,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醣。②宁赴湘流,葬于江鱼之腹中耳,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?
6.整个世界都是如此污浊,只有我是那么的清白;众人都像喝醉了酒一般糊涂,只有我是那么的清醒。
7.宁可放弃生命,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,坚守自己人格清白的高尚的屈原。
注释
⑴既:已经,引申为(在)之后。
⑵颜色:脸色。形容:形体容貌。
⑶三闾(lǘ)大夫:楚国官职名,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、景、昭三姓宗族子弟。屈原曾任此职。
⑷是以见放,是:这。以:因为。见:被。
⑸淈(gǔ):搅浑。《说文》:淈,浊也。从水,屈声。一曰滒泥,一曰水出貌。
⑹哺:吃。糟:酒糟。歠(chu):饮。《说文》:歠,饮也。 醨(l):薄酒《说文》:醨,薄酒也。。 成语:哺糟歠醨
⑺高举:高出世俗的行为。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,有贬意,故译为(在行为上)自命清高。举,举动。为:句末语气词,表反问。《论语季氏》:是社稷之臣也,何以伐为?
⑻沐:洗头。《说文》:沐,濯发也。
⑼浴:洗身,洗澡。《说文》:浴,洒(xǐ)身也。洒,古同洗。
⑽察察:清洁,洁白的样子。
⑾汶(mn)汶:污浊的样子。[2]
⑿皓皓: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。
⒀莞尔:微笑的样子。
⒁鼓枻:摇摆着船桨。.鼓:拍打。枻(y):船桨。
⒂沧浪:水名,汉水的支流,在湖北境内。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。沧浪之水清兮四句:这首《沧浪歌》,亦名《孺子歌》,又见于《孟子离娄上》,二吾字皆作我字,可能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古歌谣。
⒃濯:洗。
⒄缨:系冠的带子,以二组系于冠,在颔下打结。
⒅遂去,遂:于是。去:离开。
⒆不复与言,复:再
参考译文
屈原遭到了放逐,在沅江边上游荡。他沿着江边走边唱,面容憔悴,模样枯瘦。渔父见了向他问道:您不是三闾大夫么,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?屈原说: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(不同流合污),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,因此被放逐。
渔父说: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,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。世上的人都肮脏,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,大家都迷醉了,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?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,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?
屈原说:我听说: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,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。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?我宁愿跳到湘江里,葬身在江鱼腹中。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,蒙上世俗的尘埃呢?
渔父听了,微微一笑,摇起船桨动身离去。唱道:沧浪之水清又清啊,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;沧浪之水浊又浊啊,可以用来洗我的脚。便远去了,不再同屈原说话。
赏析:
《渔父》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。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,主要通过问答体,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。全文四个自然段,可以分为头、腹、尾三个部分。文章以屈原开头,以渔父结尾,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,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