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李贺作诗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

2025-04-07 纠错

李贺作诗

李长吉①细瘦,通眉②长指爪,能苦吟疾书。每旦日出,与诸公交,未尝得题③,然后为诗,如他人思量牵合,以及程限为意。恒从小奚奴④,骑距⑤驴,背一破锦囊,遇有所得,即书投囊中。及暮归,太夫人⑥使婢女受囊出之,见所书多,辄曰: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。上灯与食,长吉从婢取书,研墨叠纸,足⑦成之,投他囊中。

(选自唐.李商隐《樊南文集》)

[注释]①李长吉:李贺。唐朝著名诗人。②通眉:两眉通连。③得题:意为事前确定题目。④小奚奴:小僮仆。⑤距:同巨。⑥太夫人:指李贺的母亲。⑦足:补充。

[文言知识]

说从。从指跟随,但到底谁跟从谁在句中要认真研究,否则容易搞错。上文恒从小奚奴,是指小奚奴跟随主人李贺,因此这个从要按使动词理解,即使小奚奴跟随。又,大将军从百余骑西征,这从也应理解为使跟从,即带领。又,《鸿门宴》: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至鸿门,这从也指使跟随。至于二狼仍从屠而不舍那当然要理解为两只狼仍跟随屠夫而不放弃。另外,上文长吉从婢取书中的从是指向。

[阅读练习]

1.解释:①旦 ②囊 ③辄

2.翻译:①能苦吟疾书

②如他人思量牵合,以及程限为意

3.理解:后人从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中引申出一个成语,即是

参考答案

1.①天②布袋③总是

2.①能苦心吟哦觅句然后迅速写下来;②像别人那样苦思冥想牵强附会,以及按一定格式写作。

3.呕心沥血。

二:

李贺字长吉,系出郑王后。 七岁能辞章,韩愈、皇甫铈①始闻未信,过其家,使贺赋诗,援②笔辄就如素构,自名曰《高轩过》③。二人大惊,自是有名。每旦日出,骑弱马,从小奚奴④,背古锦囊,遇所得,书投囊中。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,如他人牵合⑤程课⑥者。及暮归,足成之。非大醉、吊丧日率⑦如此。过亦不甚省。母使婢女探囊中,见所书多,即怒曰:是儿要呕心乃已耳!

《新唐书》

【注释】①皇甫铈(sh):唐朝著名文学家,古文运动的参与者。 ②援:拿。

③《高轩过》(xuān):题目名。过,拜访意。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,指韩皇二人来访。

④奚(xī)奴:童仆,奴仆。 ⑤牵合:指受到束缚。 ⑥程课:固定的格式。

⑦率:大概,大略。

10.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。(4分)

①皇甫铈始闻未信 信: ②援笔辄就如素构 就:

③每旦日出 旦: ④及暮归,足成之 及:

11.下列句中的之与及暮归,足成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(2分)

A.鞭数十,驱之别院 B.至之市

C.故时有物外之趣 D.心之所向,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

12.翻译下列句子。(2分)

是儿要呕心乃已耳!

13.李贺在孩提时代的作诗轶事,对你写作有哪些启示?(2分)

14.从文言文中可以看出李贺是怎样的人?2分)

15.李贺后来成为唐代著名的诗人,他的成名给你的启发是什么?(4分)

参考答案:

10.(4分)①相信 ②完成 ③早晨 ④等到

11.(2分)A

12.(2分)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!

13.(2分)注意积累好词佳句。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,积累素材。多思多想,用心创作。以上答出任意两点即得分。

14. 他们小时都很聪明。(意思对即可给分)

15. (1)后天努力的重要性; (2)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。以上两点,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,能从其它方面回答,言之有理,可酌情给分。

参考译文

李贺,字长吉,是郑王的后代,七岁就能写文章,韩愈、皇甫湜开始听到还不相信,李贺拜访他们时,(他们)让李贺写诗,李贺提起笔马上就能写好,并且就像早已构思好的一样,他自拟题目为《高轩过》,二人大吃一惊,李贺从此就出了名。

(李贺)长得单薄削瘦,双眉相连,手指很长,能快速写出诗文来。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,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,带着一个小童仆,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,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,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。他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,就像他人牵强附和旧章法一样。等到晚上回来,就整合成一首诗。若非大醉时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,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。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,见写的稿子很多,就心疼嗔怪道:这个孩子要呕出了心肝才算完啊!。

点评内容

我要报错

点赞推荐

微信分享

微信分享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

链接已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