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年,高后诛淮阴侯(韩信),(黥)布因心恐。阴令人部聚兵,候伺旁郡警急。
布所幸姬疾,请就医,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,姬数如医家,贲赫自以为侍中,乃厚馈遗,从姬饮医家。姬侍王(黥布),从容语次,誉赫长者也。王怒曰:汝安从知之?具说状。王疑其与乱。赫恐,称病。王愈怒,欲捕赫。赫言变事,乘传诣长安。布使人追,不及。赫至,上变,言布谋反有端,可先未发诛也。上读其书,语萧相国。相国曰:布不宜有此,恐仇怨妄诬之。请击赫,使人微验淮南王。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,上变,固已疑其言国阴事;汉使又来,颇有所验,遂族赫家,发兵反。反书闻,上乃赦贲赫,以为将军。
上召诸将问曰:布反,为之柰何?皆曰:发兵击之,坑竖子耳,何能为乎!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问之。令尹曰:是故当反。滕公曰:上裂地而王之,疏爵而贵之,南面而立万乘之主,其反何也?令尹曰:往年杀彭越,前年杀韩信,此三人者,同功一体之人也。自疑祸及身,故反耳。滕公言之上曰: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,其人有筹划之计,可问。上乃召见问薛公。薛公对曰:布反不足怪也。使布出于上计,山东非汉之有也;出于中计,胜败之数未可知也;出于下计,陛下安枕而卧矣。上曰:何谓上计?令尹对曰:东取吴,西取楚,并齐取鲁,传檄燕、赵,固守其所,山东非汉之有也。何谓中计?东取吴,西取楚,并韩取魏,据敖庾①之粟,塞成皋之口,胜败之数未可知也。何谓下计?东取吴,西取下蔡,归重②于越,身归长沙,陛下安枕而卧,汉无事矣。上曰:是计将安出?令尹对曰:出下计。上曰: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?令尹曰:布故丽山之徒也,自致万乘之主,此皆为身,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,故曰出下计。上曰:善。封薛公千户。乃立皇子长为淮南王。上遂发兵自将东击布。
注:①敖庾:粮仓。②重:辎重,此指贵重财物。(选自《史记黥布列传》,有删改)
1: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 ( )
A.候伺旁郡警急 候:侦察 B.言布谋反有端 端:征兆
C.誉赫长者也 誉:推荐 D.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 废:废弃
2:下列各组句子中,全都表现薛公擅筹策的一组是 ( )
①布使人追,不及 ② 自疑祸及身,故反耳
③上读其书,语萧相国 ④归重于越,身归长沙,陛下安枕而卧,汉无事矣
⑤是计将安出 ⑥此皆为身,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
A.①③⑤ B.③⑤⑥ C.①②④ D.②④⑥
3: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 ( )
A.黥布惊恐于淮阴侯的被杀,暗中令人部署军队,后来又怀疑宠姬和侍中贲赫与朝廷勾结,便要逮捕贲赫。
B.朝廷派人暗中查验黥布的谋反传闻,黥布认为自己的举动已经败露,便杀了贲赫家人,公开起兵造反。
C.针对黥布造反,汝阴侯滕公曾问计于门客薛公,并对薛公对局势的见解大为欣赏,滕公因此向高祖举荐薛公。
D.面对高祖刘邦的征询,薛公分析黥布可能采取的三种策略及其结果,并胸有成竹地断定黥布会采用下
4: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9分)
(1)布不宜有此,恐仇怨妄诬之。
(2)上裂地而王之,疏爵而贵之。
(3)发兵击之,坑竖子耳,何能为乎!
参考答案
1:C
2:D
3:A
4:
(1)黥布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,恐怕是和他结有怨仇的人诬陷他。(不宜,仇怨,妄诬)
(2)皇上分割土地立他为王,分赐爵位让他显贵。(裂,王,贵)
(3)出兵打他,活埋了这小子,还能怎么办!(坑,竖子,何能为乎)(每句3分,共9分))
参考译文
汉十一年,高后诛杀了淮阴侯,淮南王黥布因此内心恐惧,暗中派人部署集结军队,窥探邻郡是否有危急情况。
黥布宠幸的爱妾病了,请求治疗。医师的家与中大夫贲赫家是对门,爱妾多次去医师家治疗,贲赫认为自己是侍中,就送去了丰厚的礼物,随黥布爱妾在医师家饮酒。爱妾侍奉淮南王,闲谈之中,称赞贲赫是个情性谨厚的人。淮南王生气地说:你怎么知道的?爱妾就把他们交往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他。淮南王怀疑她跟贲赫有淫乱关系。贲赫害怕,借口有病(不去见他)。淮南王更加愤怒,就要逮捕贲赫。贲赫要告发黥布叛变,就坐着驿车 前往长安。黥布派人追赶,没有追上。贲赫到了长安,上书告发,说黥布有造反的迹象,可以在叛乱之前诛杀他。皇帝看了他的报告,对萧相国说了这件事。相国说: 黥布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,恐怕是和他结有怨仇的人诬陷他。请把贲赫关押起来,派人暗中侦察淮南王。淮南王黥布见贲赫畏罪潜逃,上书告发自己要叛变,本来就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部署的情况;汉朝的使者又来了,很有侦察他情况的样子,就杀了贲赫全家,起兵反叛。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,皇帝就释放了贲赫,任命他为将军。
皇帝召见将领们问道: 黥布造反,拿他怎么办?将领们都说:出兵打他,活埋了这个小子,还能怎么办!汝阴侯滕公召来原楚国令尹询问这件事。令尹说:他本来就应该造反。滕公说:皇帝分割土地立他为王,分赐爵位让他显贵,面南听政立他为万乘之主,他为什么还造反呢?令尹说:前几年杀了彭越,前年又杀了韩信,这三个人有同样的功劳,是结为一体的人。黥布自然会怀疑祸患会牵连到自身,因而造反了。滕公把这些话报告皇帝,说: 我的门客原楚国的令尹薛公,这个人很有韬略,(黥布的事)可以问问他。皇帝就召见了薛公问他。薛公回答说:黥布造反是不足为怪的。如果黥布采用上策,山东地区就不是汉朝所有了;采用中策,谁胜谁败就难以预料了;采用下策,陛下就可高枕无忧了。皇帝 问:什么是上策?薛公回答说: 向东攻取吴国,向西攻取楚国,吞并齐国,夺取鲁国,传一纸檄文,叫燕国和赵国坚守他们的本土,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朝所有了。 什么是中策? 向东攻取吴国,向西攻取楚国,吞并韩国,夺取魏国,占有粮仓的粮食,封锁成皋的要道,谁胜谁败就难以预料了。 什么是下策? 向东攻取吴国,向西攻取下蔡,把贵重财物搬到越国,自己跑到长沙,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,汉朝就平安无事了。皇帝说:他会采用哪种计策?薛公回答说: 采用下策。皇帝说:他为什么不采用上中策却要采用下策呢? 薛公说: 黥布原来是骊山的刑徒,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,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,而不顾及当今百姓,更不为后世子孙考虑,所以说他会采用下策。皇帝说:说得好。赐封薛公为千户。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。皇帝就调动军队,亲自率领着向东攻打黥布。